當一杯冰爽的奶茶滑入喉嚨時,你或許未曾想到,那晶瑩剔透的冰塊,可能隱藏著令人震驚的衛生危機。近日,知名測評博主@老爸評測魏老爸發布的一項實測結果引發廣泛關注:在其抽檢的13家飲品店食用冰樣本中,竟有11家菌落總數超標,4家存在大腸菌群超標問題,其中最高超標倍數達到駭人聽聞的190倍!
更令人不安的是,當博主將普通自來水樣本放入培養皿后,檢測結果竟呈現“一片綠”——意味著自來水的潔凈度顯著高于這些飲品店的食用冰。這種強烈的反差無疑將行業衛生管理的巨大漏洞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
數據觸目驚心:不僅僅是“臟一點”的問題
菌落總數超標普遍化: 11家飲品店超標的事實表明,這已非個別商家的偶然失誤,而是折射出整個行業在冰源管理、制冰設備清潔維護和操作規范上的系統性缺失。參考《餐飲業制冰機衛生狀況調查與分析》(2022)中的行業數據,小型飲品店制冰機內部霉菌、酵母菌檢出率高達42.3%,微生物污染情況令人擔憂。
大腸菌群超標——危險的信號
4家樣本檢出大腸菌群,且最高超標190倍,其危害遠超普通細菌超標。大腸菌群被廣泛視為食品受糞便污染的重要指示菌。它的存在強烈提示冰塊在制作、儲存或取用過程中,極可能遭受了人或動物腸道來源的污染,意味著環境中可能存在致病性更強的病原體,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痢疾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這些病原體正是引發急性腸胃炎的元兇。
“臟冰”危害:遠不止拉肚子那么簡單
飲用或食用了被嚴重污染的冰塊,其后果遠比我們通常認為的“涼到拉肚子”要嚴重得多:急性腸胃炎高發: 這是最直接的后果。致病菌侵入腸道,輕則導致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重則引發高熱、脫水、電解質紊亂,尤其對兒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風險極高。美國CDC統計數據顯示,食源性疾病中很大一部分與受污染的飲品有關。
潛在嚴重感染風險:
致病性大腸桿菌(如O157:H7): 可引發出血性腸炎,甚至導致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造成腎衰竭,尤其威脅兒童生命。
沙門氏菌: 除劇烈胃腸炎外,可能入侵血液引發敗血癥。
志賀氏菌(痢疾桿菌): 導致細菌性痢疾,癥狀兇險。
長期健康隱憂: 頻繁接觸低劑量但超標的微生物,可能持續刺激腸道,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影響消化吸收功能,甚至與一些慢性腸道疾病的易感性相關。《臨床消化病雜志》曾指出,反復的腸道感染是腸易激綜合征等慢性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行業頑疾:為何“冰比馬桶水臟”?
制冰機淪為“細菌溫床”: 很多飲品店對制冰機的清潔消毒流于形式,甚至長期不做深度清潔。內部潮濕環境極易滋生生物膜(細菌形成的保護性群落),普通沖洗難以徹底清除。濾網更換不及時,也導致水源污染。
水源與儲存隱患: 未使用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制冰,或儲冰容器(冰鏟、冰桶)本身不潔凈,甚至與生食混放,導致交叉污染。操作人員手部衛生意識差也是關鍵環節。
監管與標準執行缺位: 盡管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冷凍飲品和制作料》等相關標準,但在繁忙的飲品店日常中,對冰塊質量的監管和抽檢往往容易被忽視,標準未能有效落地執行。
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絲毫僥幸。當一塊小小的冰塊被檢測出超標190倍的大腸菌群時,它已不僅是一塊"臟冰",更是對公共健康赤裸裸的威脅。我們期待監管的利劍落下,更期待每一家飲品店能真正敬畏顧客手中的那杯飲品——畢竟,真正的清涼不該以健康為代價。
參考文獻:
1、GB 4789.2-2016
2、doi: 10.46234/ccdcw2023.131
來源: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網,作者~沈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