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純”特約供應桶裝水致病菌超標,澳門市政署已勒令生產商停產整頓回收。涉事樣本抽取自供應商“米瑞安”的一款名為“澳純”的桶裝水,容量為18.9升檢出大腸菌群、銅綠假單胞菌含量超出本澳 GL 001 DSA 2018《瓶裝飲用水之一般衛生質量指引》中微生物指標規定,屬“不合格”水平。
澳門特別行政區對瓶裝飲用水的微生物含量標準是銅綠假單胞菌每250mL樣品中不得檢出,大腸桿菌每100mL樣品中中不得檢出,埃希氏大腸桿菌每100mL樣品中不得檢出。國標中同樣規定包裝飲用水中大腸菌群限值為每毫升樣品中不得檢出,銅綠假單胞菌限值為每250mL樣品中不得檢出。
那為什么要檢測大腸菌群呢?
大腸菌群是人和溫血動物腸道中正常存在的微生物,通常是與腸道的病原菌同時存在的;它與病原菌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能力相似;在體外環境生存的時間也與腸道病原菌大致相同;而且大腸菌群相對于病原菌的檢測更方便。所以,通過對大腸菌群進行檢測,一來可以反映食品或者水的衛生狀況,判斷是否受到糞便的污染;二來也可以指示食品或者水中存在腸道病原菌污染的風險,因此將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指標來評價水體、食品等的衛生狀況。
大腸菌群對人體有什么危害呢?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大腸埃希氏菌是不致病的,但有個別的血清型不但致病,對老幼抵抗力低下的人群還可能致命。比如2006年美國發生的“毒菠菜”事件,波及美國25個州,造成3人死亡,至少190人因此患病,其中24人出現腎功能衰竭。2011年在歐洲多國由“毒黃瓜”引發的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導致百人感染,數人死亡。最終確認,以上事件均由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大腸埃希氏菌的一種)引起。這么看來,將食品中大腸菌群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是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重要保障。
銅綠假單胞菌的危害有哪些呢?
銅綠假單胞菌原稱綠膿桿菌,是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生長溫度在25~42℃之間,在瓊脂平板上能產生藍綠色綠膿素。感染傷口時產生綠色膿液。致病性的銅綠假單胞菌在42℃仍能生長,可與其他相關細菌區別,得到較高的陽性驗證率。銅綠假單胞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在潮濕處能長期生存,對紫外線不敏感,濕熱55℃,1h才能被殺滅。由于其對營養要求不高,因此廣泛存在于水、土壤、食品以及醫院等環境中。銅綠假單胞菌是醫院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之一。它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可引起多種感染。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對人的致病作用明顯增加,成為一系列嚴重的化膿性感染,尤其是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囊性肺纖維化等基礎疾病繼發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研究表明,天然水中銅綠假單胞菌與大腸菌群的污染程度顯著相關。研究證實,銅綠假單胞菌可產生多種外毒素、內毒素等致病因子,是導致急性腸道病和皮膚炎癥的完全致病菌。因具有天然耐性能力,在特定條件下,它還可以引起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慢性炎癥,引發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急性感染的報道也日益增多。銅綠假單胞菌在水中增殖快,并且可能因大量飲水沖淡胃酸而逃避人體消化道防御屏障。
飲用水中的大腸菌群和銅綠假單胞菌超標可以說明水源或生產過程可能被 糞便污染(如污水滲入、工人衛生不合格、設備清潔不到位)。這意味著水中可能攜帶更多致病微生物(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甚至病毒(如諾如病毒)。
澳門市政署已對生產商采取預防措施,要求下架及回收涉事 18.9 升桶裝水產品,且要對生產線進行全面清潔消毒和抽樣覆檢,直至覆檢通過才允許重開。
引用文獻:
1.GB 19298-2014
2.GB 8537-2018
3.GB 4789.1-2016
4.GB 8538-2022
5.GL 001 DSA 2018《瓶裝飲用水之一般衛生質量指引》
來源: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網,作者~沈沄楚。